• 歡迎訪問福建自考網!福建自考網為考生提供福建自學考試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福建教育考試院www.eeafj.cn為準。

聯系我們:  0591-87666380

距4月自考成績查詢預計還有19

距10月自考考試時間還有177

考生服務:

  • 常見問題|
  • 考試安排|
  • 所在位置:福建自考網 > 串講試題 > 2018年10月自考《新聞評論寫作》真題練習一

    2018年10月自考《新聞評論寫作》真題練習一

    2019-03-27 17:24:34   來源:福建自考網    點擊:   
    自考在線學習 +問答
       


    福建自考網整理2018年10月自考《新聞評論寫作》真題練習一,自考路上不孤單,福建自考網老師陪你一起過,考生可查看全文了解試卷詳情。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錯選、多選或少選均無分。
     
    21.在按語的寫作中有一些特別的要求,這就是
     
    A.立足依托,有所超脫 B.配合及時,運用靈活
     
    C.言簡意賅,點到為止 D.明快犀利,講求分寸
     
    E.囿于報道,不必發揮
     
    22.新聞評論主體部分的結構基本要求是
     
    A.布局合理 B.層次分明 C.邏輯清晰
     
    D.首尾呼應 E.引證豐富
     
    23.確定論題的基本原則是
     
    A.四面出擊,發散思維 B.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C.不落俗套,蘊含新意 D.抓住要害,突出重點
     
    E.點面結合,由此及彼
     
    24.新聞述評的基本特點有
     
    A.評述結合,以評為本 B.述大于評,以述為要
     
    C.述中有評,評中有述 D.述多評少,述評不分
     
    E.由述而評,以評馭述
     
    25.戊戌變法時期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報刊,其政論在當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人們認識到報紙和報刊評論潛在的巨大功能和作用,這些報刊有
     
    A.《申報》 B.《國聞報》 C.《知新報》
     
    D.《湘報》 E.《時務報》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6.編后
     
    27.口播評論
     
    28.《人民日報·今日談》
     
    29.網絡論壇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0.簡答側證法與歸納推理的論證方法的異同。
     
    31.新媒體語境下,廣播評論呈現出的新特點有哪些?
     
    32.電視評論的觀念更新應該從哪些方面展開?
     
    33.簡答國內電視評論節目播報語態的發展變化。
     
    五、實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4小題14分,第35小題20分,共34分。
     
    34.根據新聞評論寫作原理,分析下面作品的寫作特點。(字數400左右)(14分)
     
    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作者:范正偉
     
    這幾天,因“轉基因食品該不該吃”產生罵戰,方舟子和崔永元從微博轉戰至法庭,互指對方侮辱誹謗、侵害名譽。從斗嘴到說法,這場官司不管勝負如何,都有一定的標本意義,尤其是,比起一些人的“微博約架”,應該說是一種理性的回歸。
     
    只是,一場原本圍繞科學命題的公共辯論,最終在互斥“流氓”“騙子”的罵聲中收尾,還是令人心生感慨。當嚴肅的科學探討,變成關乎名譽尊嚴的捍衛之戰;當對轉基因的關注,成為“挺方還是挺崔”站隊表態;當攤開手掌的公共辯論,成為攥緊拳頭的相互攻擊,這種戲劇性的結局,恐怕不是各方都愿意看到的。
     
    近些年來,公共辯論“劍走偏鋒”的現象并不鮮見:心平氣和的討論,變為唾沫橫飛的辱罵;同一話題的分歧,成了互揭隱私的競賽;網絡爭吵的激化,導致赤膊上陣的“約架”,至于動輒質疑別人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賣國賊”“愛國賊”的帽子,也是時有耳聞。類似現象,不僅拉低了公共辯論的價值,許多時候也沖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線。究其原因,往往是伸張正義的急迫、求勝心切的沖動,讓預設立場左右了事實選擇,讓站隊邏輯取代了是非判斷,讓意氣之爭消解了話題本身。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有句名言,“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遺憾的是,在當下的現實中,許多時候事實還沒搞清楚,就有了傾向性答案。君不見,從馬航客機失事,到蘋果手機定位,再到海南棉被捐贈,有人總是選擇性相信,然后再以觀點論證觀點。至于真相如何,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觀點的卓然不群,重要的是意見的抱團取暖,難怪有人發問:在雄辯“勝于”事實的時候,我們如何關心真相?而作家刀爾登在《中國好人》一書中,也憂心忡忡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道德下降的第一跡象,就是不關心事實,畢竟,辨別真相,是累人的事。”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偶爾對事實的忽略“無傷大雅”,重要的是自己觀念的先進,高尚的是對正義底線的捍衛。毫無疑問,寬容是有底線的,但這個底線,只能是法律道德,而不是一己的好惡。如果一邊高呼自由,一邊卻對不同聲音沒有起碼尊重,充滿了智商和道德的優越感;如果一邊宣稱平等,一邊卻認為別人不配有發言資格,擺出一副真理在握、不容分說的姿態;如果一邊反思“文革”,一邊卻像“文革”一樣,動輒給別人扣上嚇人的大帽子,非此即彼、非友即敵、非紅即黑,這種辯論和交鋒,除了固化成見、撕裂共識,恐怕不會有別的意義,更難以收獲新的東西。
     
    事實上,即便是錯誤的意見,其內容往往也包括著部分合理性。羅曼·羅蘭說得好,“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辯論的本質,不在于辯倒對方,而在于對真理的不懈探求;辯論的目的,不是讓對方啞口無言,而是為了弄明白問題。想贏怕輸是人之常情,但在公共辯論中,比輸贏更重要的是,我們由此展現了什么,從中學到了什么;通過辯論,我們是否拓展了視野、開闊了思路、激發了思考。因此,我們期待,在公共辯論中,勝利的一方能夠說,“我從對方身上學到了新的東西”;失敗的一方能夠說,“我錯了,但卻得到了真理”;圍觀的人們能夠說,“我們又向真理邁進了一步”。
     
    有人說,21世紀世界歷史的最重要事件,可能是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的重新崛起。從經濟強國走向文明大國,呼喚著精神的勃發,觀念的更新,理性的構筑。從社會來講,這不僅需要探求真理的勇氣,更需要探求真理的氛圍;就個人而言,這不僅需要表達觀點的技巧,更要和而不同的理念。惟其如此,我們方能搭建理性、建設性的討論平臺,提升中國社會的民主素養和公共精神,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查看更多真題試卷請關注福建自考網自考試題專欄


     

    福建自考培訓報名入口

    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隱私條款》

    上一篇:2018年10月自考《新聞評論寫作》真題練習
    下一篇: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教育簡史》真題練習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動、學習探討,提升自己。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隨時獲取自考信息以及各類學習資料、學習方法、教程。

    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

    進入在線做題學習

    查看了解自考專業

    查詢最新政策公告

    進入歷年真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