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訪問福建自考網!福建自考網為考生提供福建自學考試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福建教育考試院www.eeafj.cn為準。

聯系我們:  0591-87666380

距4月自考成績查詢預計還有19

距10月自考考試時間還有177

考生服務:

  • 常見問題|
  • 考試安排|
  • 所在位置:福建自考網 > 串講試題 > 2019年自考風險管理章節考試重點五

    2019年自考風險管理章節考試重點五

    2019-04-03 10:16:07   來源:貴州自考網    點擊:   
    自考在線學習 +問答
       


    福建自考網整理2019年自考風險管理章節考試重點五,自考路上不孤單,福建自考網老師陪你一起過,考生可查看全文了解試卷詳情

    1.6 風險管理的數理基礎
     
    1.6.1 收益的計量
     
    1.絕對收益
     
    絕對收益是對投資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資行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絕對量。
     
    絕對收益=P-P0
     
    最常用的兩種相對收益計量方法是百分比收益率和對數收益率。
     
    2.百分比收益率
     
    百分比收益率是對期初投資額的一個單位化調整,即一個單位貨幣在給定投資周期的收益率
     
    百分比收益率只考慮了期初的投資額,沒有考慮不同投資期限的影響。
     
    背景知識:計算資產組合收益率
     
    資產組合的百分比收益率等于各資產百分比收益率的加權平均。對于包含N種資產的投資組合,總資產的百分比收益率為:
     
     
     
    3.對數收益率
     
    當復利是連續計算時,就得到對數收益率。對數收益率是兩個時期資產價值取對數后的差額:
     
    1.預期收益率和方差的計算
     
    風險管理過程中所計算的預期收益率是一種平均水平的概念,但不是簡單的直接平均,而是對未來可能結果的加權平均,即每一種結果的收益率乘以這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
     
    不確定結果的標準差通常被用來刻畫其不確定程度,標準差越大表明不確定性越大,即出現較大收益或損失的機會增大。當標準差很小或接近于零時,可能出
     
    2.風險分散的原理
     
    投資者在預期收益相同的條件下,愿意投資風險(標準差)更小的資產;而在相同的風險水平,希望得到收益更高的資產。如果兩種資產的預期收益分別為R1和R2,每一種資產的投資權重分別為W1和W2=1-W1,則該組合投資的預期收益為Rp=W1R1+W2R2。如果兩種資產的標準差分別為σ1和σ2,則該組合的標準差為:
     
    相關系數ρ是一個絕對值小于1的數。在兩種資產之間的收益率變化不完全相關,即ρ<1時,用標準差度量的加權組合資產的風險小于各資產風險加權和,體現了組合投資降低和分散風險的作用。
     
    3.風險分散的數理邏輯
     
    上述分析中假設各家公司的違約彼此不存在相關性。實踐中,由于宏觀或行業等共同因素作用會使公司違約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如果相關性存在,則風險分散的結果會有所變化:當相關性為正則分散效果變差,當相關性為負則分散效果更好。為了使違約的相關性盡可能低,通常需要將貸款分布到不同的行業或地域。由此可見,商業銀行通過實施風險分散的貸款策略,可以使發生大額損失的可能性顯著降低,這也正是商業銀行利用自身風險管理的優勢,通過對風險進行分配而達到管理和降低風險、保持穩定收益的目的。
     
    1.6.3 風險敏感性分析的泰勒展式
     
    風險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評價各種風險因素的變化對資產價值的影響。
     
    1.變化率和導數
     
    風險因素的變化程度不大時,資產價值的變化率就是函數關于風險因素的一階導數:
     
     
    2.泰勒展式的近似程度
     
    泰勒展式的近似效果與使用多少階導數有關,也以離開給定點的距離有關。
     
    發現的結果的不確定性程度減小。


    查看更多真題試卷請關注福建自考網自考試題專欄

     

    福建自考培訓報名入口

    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隱私條款》

    上一篇:2019年自考風險管理章節考試重點四
    下一篇:2019年自考風險管理章節考試重點六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動、學習探討,提升自己。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隨時獲取自考信息以及各類學習資料、學習方法、教程。

    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

    進入在線做題學習

    查看了解自考專業

    查詢最新政策公告

    進入歷年真題學習